优势学习网成语词典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的故事

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的成语故事


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

拼音wèi yuān qū yú,wèi cóng qū què

基本解释比喻为政不善,人心涣散,使百姓投向敌方。同“为渊驱鱼,为丛驱爵”。

出处清·新广东武生《黄萧养回头》:“大小文武官员,都是助纣为虐,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,甚非计也。”


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的典故

某一日,孟子的几个学生针对夏、商两朝灭亡的原因展开了激烈地辩论。天命派认为桀和纣的灭亡是天意,人的力量没法与天意抗衡。有人立即反驳说:“明明是人意嘛,哪里是什么天意!孔子‘说:‘天何能言?以人代言之。’即使是天意,也是通过人力来实现的。把一切因果都说成天意,人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?”双方争执不下,一道去请教孟子。孟子仔细听了双方争执的理由,分析道:“桀和纣之所以灭国亡身,不是什么天意,原因在于他们失去了民心,一个失掉百姓支持的国君当然要失败了。

一个君主要想取得天下,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,那就是首先取得百姓们的支持,百姓不支持的事情肯定办不成。怎样才能取得百姓支持呢?方法也很简单,那就是深得民心。民心是很容易争取的。”这时有人提出质疑:“纣王造鹿台,百姓并不支持,但百姓被迫无奈,还是把鹿台造起来了。”孟子说:“鹿台是造起来了,但纣王却为这件事惹怒了百姓,纣王最后还是自杀了。这样看来,鹿台建成对纣王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呀。”有的学生不愿问题节外生枝,对孟子说:“先生,您还是说说桀纣亡天下的原因吧。”孟子说:“好吧,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。还是先说说怎样取得民心:首先是为百姓着想,做百姓喜欢的事情,解决百姓的疾苦,让他们有房住,有衣穿,有饭吃。凡是百姓讨厌的事情就万万不可去做,更不能强迫他们去做。”孟子说得有些兴奋,站起来继续说:“我打个比方,国君施行仁政,爱护百姓,百姓就像百川归海一样涌向国君的周围。你们都知道,水獭是专门靠吃鱼为生的,水獭一经出现,鱼类必然潜往深水;鹰隼专吃小鸟,小马看到鹰隼了一定会飞向树林深处。所以说,是水獭代替深水将鱼儿赶来,鹰隼为丛林聚积鸟类,故为渊驱鱼者,獭也;为丛驱雀者,鹯(zhān)也。由此可见,是桀纣把百姓驱赶到商汤王和周武王那儿去的。总之,梁纣的灭亡是因为人心向背,绝非什么天意。天意大难把握了,我们还是多尽人力吧。”弟子们听了,都表示满意。

任何君主残酷剥削百姓,使百姓活不下去,百姓必然奋起反抗,最终导致改朝换代。中国的26部史书记录26个朝代的兴亡史,考其缘由,就是亡国之君见利忘义,干下了“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”的蠢事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为渊驱鱼,为丛驱雀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抱头鼠窜 宋 苏轼《代侯公说项羽辞》:“夫陆贾,天下之辩士,吾前日遣之,智穷辞屈,抱头鼠窜,颠狈而归,仅以身免。”
经帮纬国 唐·李世民《授长孙无忌司徒诏》:“是以经邦纬国必俟曹之勋,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。”
见风是雨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5回:“他们做都老爷的,听见风就是雨,皇上原许他风闻奏事,说错了又没有不是的。”
经邦论道 《隋书 李穆传》:“臣日薄桑榆,位高轩冕,经邦论道,自顾缺然。”
金屋藏娇 清 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第23回:“当时佘老五恋着雁翎,周庸祐也恋着雁翎,各有金屋藏娇之意。”
绰有余裕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下》:“我无官守,我无言责也,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?”
辞简意足 元·白珽《湛园静语·叶水心》:“如此数卷,辞简意足,一坐骇然。”
兵无常势 先秦 孙武《孙子 虚实》:“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趋下;兵之形,避实而击虚。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敌而制胜。故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;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,谓之神。”
饮水思源 北周 庾信《征调曲》:“落其实者思其树,饮其流者怀其源。”
毁于一旦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窦融传》:“百年累之,一朝毁之。”